原标题全国碳市场启动倒计时!新能源运营首先受益,八大高耗能行业企业成碳配额交易主体…机构投资者入场呼声高
文卓泳 张淑贤
八年试点、四年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即将正式启动。证券时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全国碳市场将于近日举行启动仪式,采取“1+2”启动形式,即北京、上海和湖北三地线上启动。
早在2013年,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深圳、天津和重庆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就陆续开市。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去年举办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2021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在碳市场的启动和“碳中和”、“碳达峰”的愿景之下,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更有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抓紧布局。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有研究预测,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这意味着,参与碳交易的市场主体有望在其中获益。
八大高耗能行业企业成碳配额交易主体
所谓碳交易,是一种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该机制下,卖方可将自身多余碳排放权出让,买方则通过支付费用获得卖方的排放权。
自2013年起,我国在七个试点地区陆续启动碳排放交易市场;2017年,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计划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2020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快车道。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今年2月正式实施。《办法》规定了碳交易主体、碳配额的分配方式、交易标的、交易方式,并明确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来源是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和甲烷利用等项目。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从国内市场看,碳交易标的有两个:碳配额和CCER。安信证券环保行业分析师邵琳琳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碳配额是政策制定者初始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量,企业如果超出了政府给予的碳配额,就需要购买其他企业的碳配额,随即形成了碳交易。“十四五”期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业,这些行业内的企业将成为碳配额交易的主要市场主体。
CCER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具体来说,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能够产生CCER的项目主要包括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等。
邵琳琳指出,企业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其在碳交易市场中能否获利的关键。“只要企业努力完成自身的节能减排目标,即可通过‘将自己剩余的可用指标出售给其他企业’的方式来获利。同时,企业还可以主动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从而获得CCER,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得额外收益。”
新能源运营首先受益
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后,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邵琳琳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的话,那么未来涉及碳排放交易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如果是仅仅以现货交易,预计交易金额是每年12亿到80亿元。如果考虑到碳期货和其他碳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碳交易市场规模将成倍地扩大。
在碳市场的启动和“碳中和”、“碳达峰”的愿景之下,各类投资风口不断涌现,更有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抓紧布局。
例如,3月29日,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同月,上市公司协鑫能科公告称,拟和中金资本合作发起设立一只以“碳中和”为主题、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的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
上市公司方面,中国联通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通过建立健全碳数据管理体系、碳足迹管理体系、绘制重点用能设备碳足迹等措施,有序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豫能控股近日也表示,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立足全国重点涉碳行业,以碳资产管理、碳金融服务为业务重点,打造碳资产托管平台、碳市场咨询服务平台、碳金融服务平台。
同时,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布局碳中和领域,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信贷等碳中和金融产品接连落地。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深交所和上交所累计发行的碳中和债券达到89只,发行规模合计达1046.4亿元。
邵琳琳指出,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首先受益的是新能源运营板块,比如风电、光伏、垃圾发电等细分行业,新能源运营企业可通过出售CCER而在原有的运营收益基础之上获得额外的收益。其次,新能源运营企业的效益通过碳交易得到提升后,有利于刺激新能源装备行业的发展。随之受益的还有支撑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基础产业,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例如碳纤维材料在风电叶片当中的应用,使得风电的装机容量规模可持续扩大,发电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邵琳琳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日渐成熟,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的深入推进,未来还将在更多的交易环节中有更多市场主体陆续加入,如碳登记结算、碳监测等环节,以及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领域都将纳入碳配额交易的市场主体中;林业、可再生能源、垃圾、燃料转型、工业气体、逸散排放、能源效率、农业、制造业、碳捕集与储存(CCS)、交通运输领域等,都是可以产生CCER的市场主体。
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事实上,在过去八年的碳交易试点中,每个试点地区的市场表现都不尽相同。在七个试点地区中,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和深圳碳市场表现较好,而天津和重庆碳市场表现较差。从试点开市以来的交易数据看,试点碳市场普遍经历了前期碳价走低,后期价格回调的过程。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历了八年的试点运行,深圳碳市场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问题需要优化完善,一是当前深圳碳市场出现了配额过剩、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真实需求等影响市场功能发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促进节能减排、优化社会减排成本、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等作用的发挥。二是未来减排空间愈加有限、减排要求愈加严格,深圳碳市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助推城市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是深圳碳市场建设的当务之急。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建设完善,交易品种和方式的不断丰富,碳市场将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指出,首先从企业角度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构建排放配额供求关系,继而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价格,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内生化,在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同时,为企业、金融机构提供稳定的价格信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
其次,基于碳配额、碳信用等碳资产的资金融通活动可为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碳金融的发展能够完善节能减排投融资体系。在金融机构参与下,碳市场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有助于未来我国探索有序地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
控排企业料“惜售”碳配额机构投资者入场呼声高
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究竟要花多少钱来“买碳”,买卖能否活跃,成为参与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控排企业以履约为主且尚未引入机构投资者,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交易或不会太活跃。”上海碳交易市场主要设计者之一、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副总工程师齐康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预测。
“启动初期,没有投资机构参与,且距离履约期尚有半年之际,涨跌幅限制预计不会触及。”在齐康看来,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参与交易主体只有控排企业,对控排企业而言,只有多余的碳配额才会出售,目前很大程度上会惜售,“另一方面,目前电力供应较紧,电力企业碳配额可能会有缺口,如果有企业卖,买方会较活跃。”
“条件成熟后,会尽快将机构投资者纳入交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此前表示,机构投资人的投资主体行为对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赖晓明同时透露,明年开始或纳入新的行业,增加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行业范围,“后续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据悉,“十四五”期间,除了首批纳入的电力行业之外,其他7个重点排放行业(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将超过50亿吨。
交易规模暂难与证券市场相比
全国碳市场定价方面,齐康预计,“可能会采取全国试点区域的平均价,大概率落在15元/吨至40元/吨之间。”
根据7个试点省市近期碳交易情况,北京价格最高,约为70元至80元/吨;深圳最低,约为10元至20元/吨,上海约为40元/吨,其他几个试点区域在20元至30元/吨。
全国碳排放配额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为计价单位,买卖申报量的最小变动计量为1吨二氧化碳当量,申报价格的最小变动计量为0.01元人民币。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6月22日在《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中透露,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涨跌幅限制为10%,大宗协议交易涨跌幅限制为30%。
赖晓明此前在参加论坛时表示,全国碳市场总的原则是顺利启动,平稳运行,“不会像有些金融界人士想的那么大的交易量,碳市场经过几年试点,从试点情况看,国内碳交易总体规模较小。”
2013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试点碳交易。截至目前,试点区域累计交易规模约100亿元。
试点情况显示,我国碳交易临近履约期时,有缺口的企业会购买碳配额,导致成交量放大,其余时间交易并不活跃。
在齐康看来,全国碳市场仍是一个小众市场,交易规模无法与证券市场相比,“2200多家电力企业碳配额是40亿吨,根据配额设计,每家企业最多只需要在市场上购买20%的配额,再按照中位数估算,可供市场交易的碳配额也就三四亿吨,即便按照40元/吨的价格,可供交易的规模也就160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配额发放规模计算,电力行业40亿吨的配额发放总额,已超过欧盟和美国等区域碳市场,在全球20多个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居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现货市场。
碳配额有偿发放是趋势
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后,如何提升市场活跃度或将提上议事日程。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齐康预计将抓紧推进机构投资者入场,“全国碳市场的活跃度将大幅提升”。
碳配额有偿发放被认为是未来增加全国碳市场流动性的一大措施。“现在碳配额都是免费发放为主,未来希望增加有偿分配比例。”赖晓明此前表示,“有偿分配已在欧洲市场上得到验证,对市场流动性有促进作用”。
在齐康看来,配额有偿分配未来将是趋势,有偿发放已成为欧盟等国际碳成熟市场的普遍做法。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在介绍“单向竞价”时提及“交易机构根据主管部门要求,组织开展配额有偿发放,适用单向竞价相关业务规定”。
据悉,上海和广东等试点区域此前已探索碳配额的有偿发放。其中,上海按照高碳比例确定有偿发放比例,比如高碳能源占比90%,第一次仅免费发放碳配额的92%,另外8%的配额需要到市场上购买或通过自身节能降碳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海外市场经验,碳远期、碳期货等也是大幅提升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措施之一。我国碳期货市场也已启动建设。证监会近日表示,为配合碳现货市场的发展进程,证监会积极指导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的建设,完善碳排放权合约规则设计,在条件成熟时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上海将筹建“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争取每年举办一次,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峰会,使之成为中国碳市场和上海的一张新名片,树立上海国际碳交易中心形象。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王涵
原标题:全国碳市场启动倒计时新能源运营首先受益机构投资者入场呼声高